飲水池

我對這種歐洲城鎮上的飲水池特別情有獨鍾。你永遠也找不到兩個一樣的飲水池。每一個都擁有自己的設計,永遠獨一無二。這就是古代或著説歐洲中世紀的飲水機。再跟我們現代的飲水機做一個簡單的比較吧。現代的飲水機永遠千篇一律。即使外型上不是百分之一百地複製,但是怎麼樣也脫離不了一個長方形盒子。高效率是現代飲水機唯一的優點吧,因為它不會像這種中世紀的飲水池一直不停的流著水。可是,總是缺少些什麼!缺少美、一種生活中的美。這種中世紀的飲水池通常座落在一個城鎮的中央,又或著説大多數行人路過的地方,這樣才能服務更多的人。也正因為如此,人來人往,人們除了使用它來解渴,也是一種裝飾,在飲水池的旁邊,通常也會有休息的椅子可供人們暫坐小憩。這就是一種生活的美。除了暫坐小憩,這種獨一無二的飲水池也提供了一種視覺上的舒緩。涓涓的流水聲也成為一種聽覺上的撫慰、按摸。這是在工業化革命之後所消失、缺乏或著甚至説喪失的一種生活上的「美」。相較之下,現代的飲水機除了是一台飲水機之外就再也沒有任何功用了。事實上,它的外型放在一間經過用心設計的地點時會有點令人感覺礙眼。如果不是因為口渴,絕不會想到現代飲水機。中世紀的飲水池可以是一個人們的聚集地,可以是一個旅人的休憩點,可以是一個供眾人解渴的地方,也可以是一個無形中潛移默化生活中的「美」。

人們與動物們都可以享用這樣的飲水池。

再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種公共的飲水池提供了一個當時人們生活環境的狀況。人們意識到了,各自去河邊或井裡挑水是一件極度沒有效率的事,也因此有了這樣的飲水池。這種公共的飲水池不僅僅是提供給一個城鎮的人,任何經過的路人、旅者甚至馬、牲畜,更甚的是野生動物都可以從這裡獲得重要而維持生命的飲水。這樣看起來,雖然這樣的飲水池二十四小時的流著水有點浪費,可是在一定程度上,它也是二十四小時在服務。牲畜們、動物們可不會使用現代的飲水機喔!我沒有做過任何歷史的考證,但是我相信這樣的公共的飲水池是由當時、當地的政府所建造。這就説明了在中世紀的政府已經負擔起平民一定的生活考量。再加上這種公共的飲水池的水是有一定質量的,人們喝了最低限度不會生病或拉肚子。這就是一種公共衛生的體現。不論是從一種生活上的美的角度來看,或者從一種生活上的服務的角度來説,這種公共的飲水池都值得令人大書特書一番!正因為如此,只要有機會、只要有適當的角度、背景、時機,我一定會想盡一切辦法給它來上一張照片。如果您看的厭倦了,原諒我吧,我實在太喜歡這種中世紀的飲水池了。這就算是我對它為這個社會的貢獻所做的一點回饋以及敬意吧。


語言障礙

在來瑞士之前我知道瑞士有法語區,所以我下載了谷歌法語的離線翻譯。可是我到了這兒後才發現,這兒還有德語區。更糟的是瑞士所使用的文字至今我仍然沒有搞清楚在法語用的是法文拼法?還是瑞士獨有拼法?在德語區用的是德文拼法?還是瑞士獨有拼法?他們的發音方式也與英語有相當的差距。比如説我去過一個湖,湖的名字是「Oeschinensee」我只能瞪著它,然後喉嚨裡發出「鵝、鵝、鵝。。。。。。」的聲音出來。在觀光非常發達的地區,或者我可以説完全依靠觀光發達、繁榮的小鎮 Zermatt 的公交車有一站,站名是 「Kirchbrücke」,我也只能「殼兒、殼兒、殼兒。。。。。。」。我的意思不是説要實行美國帝國主義,全世界都應該使用英文就因為我會英文。如果照這個推理,我倒希望全世界都使用中文勒!我的意思是瑞士是一個觀光大國,有很多方面是依靠觀光收入的,比如説剛剛提及的小鎮 Zermatt。是不是可以方便觀光客一些?使用國際上較為通行的語言?説實話,瑞士在這方面不是沒有做,有。我們必須公平而論,可是有些地方做得半調子。什麼意思?比如説我要下載公車時刻表,我好依照時刻表來計劃行程。結果到了公車時刻表的網頁,它讓我選擇語言,哇!我感激涕零、感動的落淚啊!至少我可以看得懂!可是,且慢!當我選擇了英文之後 (沒有中文可以選,所以只好將就、將就。),它讓我進入下載網頁,然後,然後我就傻眼了,因為回到了瑞士語文,甚至即將要下載的檔案也是瑞士語文,你説我是下載還是不下載?下載了看不懂,還佔手機存儲空間!不下載就沒有時刻表!所以這是「將軍抽軍」的概念?下一個是加油站。加油站也很貼心的提供語言選擇,選了英文之後,它會用英文指示如何加油,這讓我再次感激涕零。然後到了要付帳的時候,它跳回瑞士語文!我能怎麼辦?猜吧!猜錯一次,就再猜一次,直到猜對為止!就一句話:猜的聽天由命!上一回感到這麼無助的時候是在南美玻利維亞。南美大部分地區使用西班牙語,對我來説就跟雞同鴨講無異。可是南美地區需要「讀」的地方也少,靠著谷歌翻譯可以混的過去。瑞士這兒需要「讀」的地方不少啊。喔,説到「讀」這個問題。在不少地方都是如此,但是我就以 Zermatt 這個地方為例。歐洲拼音語言有很優美的書寫方式,或者説花式。這兒講究復古或者説要與眾不同,然後有些商店或旅店的名稱就用花式寫法。我又傻眼了,那個字母花的來到底是「D」?是「O」?是「P」?是「Q」?是「G」?這差別可大啦!可是在花式書寫下,我真的分辨不出來到底是哪個字母!那我為什麼需要知道?因為我必須要知道自己在這個鎮上的哪個位置,而地圖上因為面積有限只用數字標明商旅店,然後在地圖的背面有數字對應的文字名稱。我必須要依照商旅店的名字去找那個相應的數字,然後找出自己在鎮上的位置。沒有辦法辨認是「D」、是「O」、是「P」、是「Q」、是「G」?就沒有辦法拼出店的正確名稱,拼不出名稱就找不到相對應的數字。也就是説沒有辦法找出自己在鎮上的位置。就這麼簡單。那有人會説附近又不只這麼一間商旅店,不能用其它的店名嗎?我想到啦。可是我想因為新冠疫情的原因,商旅店汰換的速度很快,快過地圖汰換的速度,我找不出其它店名有印在地圖上的。偏偏這間看起來規模最大、歷史最悠久的旅社就要用花式拼法。很久以前在旅行的時候我就説過,語言是溝通的橋樑,可是當不同語言相遇的時候,語言就成了溝通障礙!


狂牛症

這事兒得説到當我在山裡面負重徒步、健行、爬山兩週半之後,可以説是精疲力盡、身心俱疲。所以我找了一個小鎮,打算在這個小鎮上稍作休息、整補。自前一天下午到達之後就累癱在床上,除了第二天早上起床吃了旅社提供的免費早餐,就在床上昏睡到第二天中午才覺得稍微緩過來一些。起床吧,可是起床做什麼呢?我答應自己這兩天無論如何要輕鬆一點過,畢竟身體受不了啦!想起昨天進鎮的時候似乎看到了一個不錯的教堂尖塔,就這麼辦,提了兩架相機,因為我不知道會遇到什麼狀況,所以索性兩架相機都帶著。然後腳架還有食物跟飲水的背包就出門了。

今天的主題打的就是「輕鬆過」。當我走的離教堂只有大約三條街、五、六十公尺的時候,我突然聽到了非常熟悉的聲音。牛鈴!瑞士的牧業包括牛跟羊都會在脖子上掛一個鈴鐺,這樣好讓主人知道牠們在哪裡。就在這個時候我聽到了清脆悠揚的牛鈴聲,而且非常不一樣。不一樣的地方在於平時聽到牛鈴只是三三兩兩、時響時歇的聲音,可是這次聽到的卻是連續不斷、綿綿不絕地牛鈴聲。這還是我來瑞士三個星期之後第一次聽到這樣的鈴聲。這一定是個有很多牛的牛群,讓我來瞧瞧!然後就在馬路的另一端很遠的地方,有個七、八百公尺吧,看到一大群牛排列成行、魚貫而行像極了一列牛羚火車,自山坡上緩緩地走下來。呵!這絕對是個照相的好目標啊!可是再仔細一看,牠們不但很遠,而且好像正在轉向走入另一個相反的方向。心裡有些失望,不然這可真是個好的照相主題啊!可是我也説了,今天要「輕鬆」過,我可不想跑那麼遠去追一群牛,太累了!一面想著,一面就拐了個彎朝著教堂的方向走去。

依著教堂的塔尖拍了幾張相後,本想著進去拍教堂的內飾。「唰」的一下將門拉開了約三分之一。然後我就驚住了,裡面竟然在做儀式!一大堆人坐在裡面。我趕緊慢慢地、悄悄地將門輕輕地關上。哇!好險!好險!沒有驚擾到他們。這不是週末而是工作日的下午怎麼會有儀式呢?正納悶間,牛鈴!我又聽到了那個牛鈴聲自遠而近。我立刻意識到我剛剛估計錯誤,牠們並沒有轉向到另一個相反方向,而是沿著山路輾轉而下到近處來了。

現場有不少觀眾。有當地人與像我一樣的觀光客。

這時候哪裡還記得自己的目標「輕鬆過」啊?這可是有時間性的,因為牛群過了就不會回來的。想都沒想,立刻拔腿在小鎮不算寬的道路上狂奔!我想很多人都知道歐洲人有這種享受生活的習慣,那就是在閒閒下午的時候坐在自家門口曬曬太陽、嘮嘮家常然後看著過往行人、車輛比手畫腳、品足論頭一番。我一開始根本就沒想到我這一拔腿狂奔立刻引起了坐在路邊一群老頭、老太的注意。這誰見過啊!?就見一個亞洲人,亞洲人平時在這個偏遠的小鎮上就不多見,然後看著我在馬路上拔腿開始狂奔。不多,也就那麼個五、六位老人家吧,看得他們哈哈大笑起來,笑得都前仰後合了!他們都知道我為什麼拔腿狂奔,因為他們也在望著遠處的牛群啊!這多新鮮哪!竟然有這種土包子!就為了看「牛走路」然後在馬路上沒了命似的拔腿狂奔!我看著他們哈哈大笑,突然間我也開始一面跑、一面笑了起來!因為回過神後,我知道自己看起來有多麽荒謬、多麼滑稽:左手提著照妖鏡(相機),右手抓著方天畫戟(三腳架),腰間別著捆仙繩(另一架相機),腳上踏的風火輪(登山靴)然後在馬路上逃命似的拔腿狂奔就為了看「牛走路」!

一陣慌亂之後,牛走了,也拍完了。至於拍的好不好?結果如何?那是另一篇可以討論的文章。我坐在路邊的一塊石頭上大口喘著氣歇著。喘著、喘著我就笑出來了。因為一方面回想起了剛剛那些老人家們看著我開懷大笑可樂的來喔,連缺了牙的嘴都張的老大!我很高興這一無心的舉動竟然逗得這群老人家們這麼樂,並且為這小鎮平靜的生活增添了些許喜氣!然後想著這得來不易的景象,牛走路、一大群牛走路,這容易嗎?這可是我這輩子第一次見!是,我是在中國甚至越南的鄉村裡見過牛走路,可是那是三三兩兩,即使是尼泊爾山間的氂牛馱運貨物也不過就二、三十頭一串。像這樣幾十、上百頭牛還真是第一次見。還不説,這些牛的脖子上還都掛著牛鈴。這鈴聲都令人舒心啊。再説了,要不是今天教堂有儀式,我肯定錯過這麼精彩的牛走路。因為如果沒有儀式,我一定會進去拍教堂的內飾。進了教堂、門一關,怎麼我也不會聽到這麼舒心的牛鈴!正笑著、笑著,發現路邊一位開著貨卡車留著小鬍子的司機看著我也在笑著。他的貨卡車因為牛群剛過造成了嚴重地交通堵塞,所以停在馬路中央等著疏散車輛。他看到了我一副喘氣如牛的狼狽樣子就笑了起來。我也朝著他笑了回去。這時候他朝著我説了一句話,估計是瑞士語,我可是一點也聽不懂,但是回了他一句:「It’s beautiful, very beautiful!」(美麗、太美麗了)看他的樣子很顯然的也沒聽懂我説的英語。可是我們兩對視一眼哈哈大笑起來,然後不約而同地向對方豎起了大拇指。美啊!這就是生活的美啊!我們素不相識,甚至相遇就十幾、幾十秒鐘,他説的話我聽不懂,我説的話他也聽不懂,可是我們互相尊重對方,不因語言的障礙、不因人種的差異、不因工作的不同,在那一瞬間,我們用笑容溝通了一切!我們不需要彼此了解,笑容涵蓋了一切!美啊!我今天這「輕鬆過」卻喘氣喘得不行的一天實在太美啦!

喔,對了,所以看到一群戴著鈴鐺的「牛走路」就拔腿狂奔,這算不算是「狂牛症」的一種?哈哈哈哈哈!


後記:
在回家後整理照片時我才發現,我絕對不是唯一一個感染了「狂牛症」的人。因為有不少人在路邊圍觀這一景象,由他們的服飾可以看出,不但有像我一樣的觀光客,當地人也不在少數,可見這真的是難得一見的盛況!


公共交通工具

在瑞士有一項非常優秀的旅遊政策,那就是外地旅客可以享有免費的當地公共交通工具。這公共交通工具包括巴士、輕軌電車,有些地方還包括短程火車。當你每到一個新的城鎮在旅館登記入住的時候,旅館的工作人員就會給你一張當地公共交通工具的通行證。通行證上會有你在當地入住的日期以及留宿時間的長短。也就是説,只要你是一位遊客,那麼在旅遊當地的期間,你就可以享受當地免費的公共交通工具。我經過的城鎮幾乎都有這項禮遇優待的政策。這一項非常好的政策。因為第一點,瑞士的公共交通工具非常方便,四通八達,幾乎無處不到。有些地方沒有汽車可以行駛的道路,可是公共交通工具可以到達。第二點,這可以免除一個初來乍到,對當地什麼都不熟悉的旅客心中的焦慮。比如説,該怎麼購買當地公共交通工具的車票?到哪裡購買?等等等等,免除了一個令外人焦慮、不安心情的因素。第三點,這可以免除很多交通負擔。如果當地公共交通工具夠便利,那就減免了自行開車的需要。如此一來,可以大大的減緩交通壅擠、堵塞的機會。

是的,照片中的輕軌車也是對遊客免費開放的。

這次來過瑞士之後,我告訴自己如果有一天我要重返瑞士,那麼真的沒有必要自己開車。當然自己開車是有自己開車的好處,可是在瑞士公共交通工具如此發達、方便的地方,實在沒有必要。回想這六週的旅程,如果不是自己開車,只有大約五天的時間會很不方便。因為那個停留的地方地處深山,沒有公共交通工具抵達,只能自行開車進入。可是自己開車造成的不便可以説是經常上演。比如説找停車位,在瑞士地公共交通工具非常發達、便利。可是相對的停車位就很少、很困難。即使有停車場,一天的停車費也要十多塊瑞士法郎,日積月累下來也是不少花費。只能怪自己來之前沒有做好準備的功課。

總之,瑞士對外地旅客可以享有免費當地公共交通工具的這項政策,我非常認可也覺得非常值得推廣。

後記,在瑞士待過了好幾個城鎮也享用了不少當地的公共交通工具,只有一次遇到當地的查票員。對方會非常客氣的向我詢問票據,我出示了當地旅館給我的通行證,對方會核對日期,一但日期符合,那就算通過。一點障礙都沒有。

瑞士的道路普遍狹窄,我的猜想一方面是因為中世紀開拓道路的時候並沒有想到需要廣闊的道路。一方面因為瑞士面積原本就不大,土地的利用需要節制。有很多地方當我開車經過的時候都非常懷疑這麼窄的道路難道不應該是單行道嗎?有幾次我甚至不敢前行而將車停在一邊,直到看到有其它車輛開過之後才敢依樣畫葫蘆的開過去。因為那個道路就只有一輛車子的寬度。幾次之後我也學到了,就是駕駛之間的互相禮讓。只要一方先到就先過,後到就等在一端,等對面車輛過後自己再過。有時候這也不是百分之一百的正確。當兩輛車行駛到一處狹窄的地方,即使對面來車先進入那處狹窄的瓶頸階段,可是因為他的後面有足夠寬敞的地方退讓,對方也會主動退後禮讓。我覺得這是非常、非常好的一項開車禮儀或説習慣。在美國開車開久了卻很少遇到這樣的禮讓狀況。美國地大路寬,可是更加常見互相擠兌、硬插入兩車之間。在瑞士開了幾個星期的車之後我不得不説這兒駕駛的修養普遍要比較好。


營業時間

營業問題

其實這不應該算是一個問題。至少對當地人來説這不是一個問題。只有對我們這種外來的觀光客才是問題。而這個問題是我們帶來的問題。什麼問題呢?營業時間問題。舉一個幾乎可以世界為基準的大眾商店「麥當勞漢堡店」來説吧。在瑞士我見過最早開始的營業時間是早上十點,最晚可以十一點半才開門營業。有沒有更晚的我不知道,十一點半是我見過最晚的。這是什麼概念?在我所居住的加州矽谷,麥當勞早上六點開始供應早餐。我們可以經常見到六點正就有一條長龍排在店外的得來速通道等著點餐,進入餐廳也可以看到排隊的人們趕著點早餐。六點開始供應早餐的意思就是員工很可能五點就要開始準備。可是瑞士我見過最晚開門的是十一點半,如果也算那一小時的準備時段,足足晚了五個半小時!這是超過一個八小時工作天的一半耶!所以後來我才明白為什麼很多這裡的旅社都供應免費早餐。你説開門晚吧也就罷了。可是人家還關門早勒!這兒的超市絕大多數晚上八點結束營業,我還碰到過晚上七點半打烊的勒。碰上週日還休息免營業。問題是我們這些外來的觀光客不知道啊,興沖沖、飢腸轆轆的跑去超市想買些食物大快朵頤一番,人家今天不開門!你説這是不是問題?可是,這種問題只發生在觀光客身上,因為只有我們不知道啊。當地人要是認為是個問題,不早就改進了?這就可以引申出一個現象。這兒的人不會因為工作壓力而活得不成人形!走在路上都可以感覺得出來,街上的行人不是那麼的來去匆匆。反倒是拖著行李的觀光客行動得比沒拖著行李看似當地人趕的要急、走的要快。感覺上,當地人比觀光客更能享受瑞士的風土與民情,這簡直是天方夜譚。甚至開車也可以感覺得出來。開快車的世界上到處都有,瑞士也不例外。可是總體上來説,這兒的車速沒有那麼趕、那麼急。遇到開快車的,有很多可能是觀光客,因為大多數是在觀光區。在鄉林間的小道上,通常車速都很悠閒,就像這兒的人們走路一般。那麼為什麼瑞士人可以生活的這麼悠閒、這麼自在?不僅如此,瑞士還是世界上最富足的國家之一。「小國寡民」可能是最先想到的因素。可是,既然「寡民」意思就是人口少。人口少那生產力也應該相對下降啊,不是嗎?「小國」的意思也就是土地少,土地少不也代表著資源少嗎?為什麼這兒的人還可以過得這麼富裕呢?新加坡也是世界上小國寡民而富裕的國家。可是那兒的人們相對上工作壓力要大得多啊!競爭也劇烈的多啊!所以為什麼獨獨瑞士可以這麼得天獨厚?這是不是世界上其它國家的政府人員應該來考察、考察的因素呢?我所説的考察是真的捲起袖子來幹活來了,可不是藉著考察的名義攜親帶眷來觀光旅遊來的啊!是要來學習如何解決問題而不是製造問題的啊!


日久見人心

我相信當初的建築師或者設計師對這張相一定有不同的理念或詮釋,因為如果參照時鐘另一側的雕像就可以想像出不同的理念。可是當我第一眼看到這個景的時候,「日久見人心」就立刻出現在我的腦海裡。接下來捕捉這張像的時候也盡量符合這個意念。(我原本想往右多走一、兩步好讓那個面具更加突出,可是發現如果那樣做,時鐘就因為太側面而被弱化。因此保持了這個角度。)

右邊的雕像手裡拿了一個面具。坦白説我們或多或少都帶著面具活著,尤其是面對陌生人的時候,而有些人終於一生戴著面具過活。我不知道這座雕像是在將面具戴上或是卸下,這不重要,重要的是那具世人都有的面具。而旁邊的時鐘代表時間。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當時間夠久,面具卸下或被卸下的時候,也就是見人心的時候了。不僅世人如此,個人從事藝術更需如此。「明心見性、直指人心」是一直警戒自己在藝術創作時的座右銘。


被忽略了的舞者

當我看到這座雕像的時候,心中立刻泛起了一個疑問:為什麼這座雕像會被放在路邊任意的一個門口?是暫時放在那裡的嗎?還是這是一座未完成而被遺忘了的作品?當我花了一點時間觀察並推敲了一下之後,發覺那應該不是暫時,也不是無意,而是經過有意設計放在那兒的。我不知道設計的人為什麼這麼設計或者用意在哪裏,但是這個景象讓我想起常常有默默在努力的人卻被忽視在陰暗的角落裡,我想要表達這個意念,也因此我在曝光的時候也特意保留這一部分的曝光不足,保持它陰暗的感覺,然後蓄意將景深向後拉長,用後面大片光明的街景來對比這個陰暗的角落。這座雕像事實上是非常細緻的,大家也可以看到即使在陰暗的角落,她仍然努力的在練習舞蹈的動作。但是在刻意曝光不足下,只能看到它的大致輪廓而掩蓋了它的細緻部分,正是因為我想要反映那些默默耕耘、付出、努力卻被忽視而摒棄在陰暗角落的人。
當然,也有可能只是一座任意的雕像被那一位門的主人放在門前來阻擋人們進出用的。又或者那是個舞蹈教學的地方,那座雕像是一個廣告性質的作用。
 
我不知道背後的真相,現場也沒有説明的標示,但是我選擇這樣的角度、運用曝光不足以及對比光明景深就是要表現努力而被忽視在陰暗角落的人的一個意念。